博源国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订)(2)
      来源 : 时间:2007-11-01 浏览量:5002
      第五十一条 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第五十二条 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 。

        第五十三条 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

        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 ,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效力 。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

        第五十五条 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人数尚未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发出公告 ,说明案件情况和诉讼请求,通知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向人民法院登记。

        向人民法院登记的权利人可以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推选不出代表人的 ,人民法院可以与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商定代表人。

        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 、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和解 ,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 ,对参加登记的全体权利人发生效力。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提起诉讼的,适用该判决、裁定。

        第五十六条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 ,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 ,有权提起诉讼。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 ,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 ,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第二节 诉讼代理人

        第五十七条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 。法定代理人之间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 。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 、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

        第五十九条 委托他人代为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

        授权委托书必须记明委托事项和权限。诉讼代理人代为承认  、放弃、变更诉讼请求 ,进行和解 ,提起反诉或者上诉,必须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

        侨居在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从国外寄交或者托交的授权委托书,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的使领馆证明;没有使领馆的 ,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外交关系的第三国驻该国的使领馆证明,再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第三国使领馆证明,或者由当地的爱国华侨团体证明。

        第六十条 诉讼代理人的权限如果变更或者解除 ,当事人应当书面告知人民法院,并由人民法院通知对方当事人 。

        第六十一条 代理诉讼的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调查收集证据,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查阅本案有关材料的范围和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第六十二条 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

      第六章 证  据

        第六十三条 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

        第六十五条 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人民法院对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的证明文书,应当辨别真伪,审查确定其效力 。

        第六十六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第六十七条 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 、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第六十八条 书证应当提交原件 。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 ,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 、副本、节录本 。

        提交外文书证,必须附有中文译本 。

        第六十九条 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 ,应当辨别真伪 ,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七十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 ,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 ,不能作证。

        第七十一条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 ,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当事人拒绝陈述的,不影响人民法院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第七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

        鉴定部门及其指定的鉴定人有权了解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时可以询问当事人 、证人。

        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结论 ,在鉴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鉴定人鉴定的 ,应当由鉴定人所在单位加盖印章,证明鉴定人身份。

        第七十三条 勘验物证或者现场 ,勘验人必须出示人民法院的证件,并邀请当地基层组织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派人参加。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成年家属应当到场,拒不到场的 ,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

        有关单位和个人根据人民法院的通知,有义务保护现场,协助勘验工作。

        勘验人应当将勘验情况和结果制作笔录 ,由勘验人、当事人和被邀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 。

        第七十四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第七章 期间 、送达

      第一节 期  间

        第七十五条 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 。

        期间以时、日 、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 。

        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 。

        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第七十六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

      第二节 送  达

        第七十七条 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七十八条 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 ,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 、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 ,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 ;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

        第七十九条 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 、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 ,即视为送达。

        第八十条 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 ,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一条 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 。

        第八十二条 受送达人是被监禁的 ,通过其所在监所或者劳动改造单位转交。

        受送达人是被劳动教养的 ,通过其所在劳动教养单位转交。

        第八十三条 代为转交的机关 、单位收到诉讼文书后 ,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 ,以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 ,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四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

        公告送达 ,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第八章 调  解

        第八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第八十六条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 ,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 、证人到庭。

        第八十七条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第八十八条 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

        第八十九条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

        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 ,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条 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 ,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

        (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

        (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

        (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对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 ,应当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 、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一条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第九章 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第九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 ,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第九十三条 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 ,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 ,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 ,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 ,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十五日内不起诉的 ,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第九十四条 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 。

        财产保全采取查封、扣押 、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 。

        人民法院冻结财产后 ,应当立即通知被冻结财产的人 。

        财产已被查封 、冻结的,不得重复查封、冻结 。

        第九十五条 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第九十六条 申请有错误的 ,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第九十七条 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可以裁定先予执行 :

        (一)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 、医疗费用的 ;

        (二)追索劳动报酬的;

        (三)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

        第九十八条 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的;

        (二)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 ,驳回申请。申请人败诉的 ,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先予执行遭受的财产损失。

        第九十九条 当事人对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的 ,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百条 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 ,经两次传票传唤 ,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