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国际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经济新方位·下半年工作怎么干)
      来源 :人民日报 时间:2020-08-03 浏览量 :3377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 ,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更多依靠科技创新 ,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 ,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为什么说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怎么理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围绕这些重要判断和决策部署,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

        1  为什么说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

        “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胜利收官 、‘十四五’即将开局的重要历史节点,会议做出兼顾短期落实 、中期谋划、长期布局的战略性判断,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外部环境看,境外疫情快速蔓延 ,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最新预测分别下降4.9% 、下降5.2%,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将同比下降近40%,这也使得该数据自2005年以来首次低于1万亿美元。

        从内部运行看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加上疫情冲击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

        “上半年经济增速、消费增速、投资增速等主要指标仍处于下降区间 ,疫情冲击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付出艰苦努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世界经济重启举步维艰 ,国内需求恢复仍受到一定制约 ,稳企业、保就业压力仍较大,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

        从发展机遇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 ,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不过,专家认为,尽管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疫情等外部冲击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我国经济韧性仍强劲。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有序推进,我国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 ,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只有努力帮助市场主体认识并适应这些新变化,才能使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说,市场主体只有辩证 、客观、长远地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 ,善于把握和利用发展规律 ,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

        2  怎么理解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

        从今年全国两会、近期企业家座谈会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什么考虑?为何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如何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

        短期看,新格局有利于缓解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这种外部环境恐怕短期内很难改变,且会持续抑制市场需求。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就是不等不靠,尽快扩大内需以保住复工复产的好势头 ,避免经济复苏的战线拉得太长 。”杨光普说。

        长远看 ,新格局有利于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 。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 、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 、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 ,有利于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升级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推动供给需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又为国内循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郭丽岩认为,拥有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是我国参与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优势与关键支撑 。只有把巨大市场潜力转化为实际需求 ,加快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国内市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大’不代表‘强’,但是‘大’是‘强’的基础。在当前保护主义抬头 、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只有将‘大市场’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强大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才有可能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郭丽岩说。

        辩证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新格局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未来,我国要建构的不是简单 、无条件开放的体系 ,更是要寻求更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体系。这样一个全新的体系必须建立在稳固的基本盘之上,也就是我们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刘元春说。

        在郭丽岩看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互促”,是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将日益强大的国内市场视作一种战略资源,作为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底气和依托。同时,通过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内外市场发展和规则相融 ,也是进一步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扩宽我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空间。”

        3  如何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 、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最重要的还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写好统筹文章,建立协调机制,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 。

        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经济社会正常秩序逐步恢复,为下半年持续恢复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过,由于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扩散蔓延,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存在。

        “会议提出,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 ,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将稳定预期 。”杨光普分析 ,上半年 ,民间投资同比下降7.3%,降幅比1—5月份收窄2.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中长期协调机制的设计出台 ,将持续完善精准防控举措,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运用改革方法 ,依靠科技创新 ,让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3% ,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2%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21.8%……越来越多企业化危为机 ,补短板、强弱项,不仅为经济持续回升奠定了基础 ,更助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让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疫情在对一些行业企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倒逼很多企业主动应变求变,加快转型升级 。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 ,才有可能让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杨光普说。

        ——保持战略定力,兼顾眼前与长远,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推动金融系统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实施超1万亿元的减税降费……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及时果断出手 ,一揽子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扩大内需的对冲政策对稳定经济基本盘形成了强大支撑。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针对当前外部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加 ,会议提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 ,将中长期规划与经济周期 、经济复苏与高质量发展统筹考虑 ,有助于降低宏观政策的外溢性,使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风险的暴露往往是滞后的 。随着经济稳步恢复,宏观调控应更加审慎,例如会议提出的财政政策要更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这实际上都有利于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刘元春说。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