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国际

      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全国中医界参与抗击疫情纪实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0-08-07 浏览量:3351

          今年以来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 。这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 ,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

        面对大考,中医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智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6月2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中西医结合 、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只要有阵地,就能有作为

        抗疫期间 ,全国中医界同舟共济、尽锐出击。5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合计773人驰援武汉,近5000名中医人的身影遍布湖北各定点医院 。72岁的张伯礼 ,64岁的仝小林,52岁的黄璐琦……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 ,始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大年初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迎来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西苑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进驻金银潭医院后,中医医疗队面临着较大困难:没有中药房 ,没有中药饮片和中药颗粒剂,没有中药处方信息系统 。在这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 ,全面接管了金银潭医院南楼一病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说:“中医首次整建制接管一个独立的病区 ,成功开辟了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的战场,使中医与西医协力合作 ,共同防控疫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结合 、中西药并用”。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要求 ,强化中西医结合 ,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

        随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多次更新,中医药方案日臻完善。在实践中,中医打开一片新天地 :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 ,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视和查房……

        应对武汉疫情 ,中央指导组果断决策建设方舱医院 。中央指导组专家张伯礼和刘清泉主动请缨,要求中医药进方舱。随后,江夏方舱医院交由中医接管 ,张伯礼任总顾问 ,刘清泉任院长。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江夏方舱模式”由此形成。

        从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运行26天,收治患者564名,从中药、针灸到太极拳、八段锦,整个方舱弥漫着浓浓的“中医味”,实现了“零病亡、零转重、零感染”的目标。武汉16个方舱医院 ,大多数患者服用了中药。事实证明,只要有阵地,中医就能有作为。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扈晓宇带领的医疗队,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76例 ,包括重症 、危重症患者51例。其中,气管插管患者0例,使用有创呼吸机0例,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0例。扈晓宇说:“中医参与度越高,中西医结合得越好,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情况就越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说 ,中医药之所以能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 ,得益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得益于中西医并重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得益于中医专家与西医专家精诚合作 ,得益于中医和西医优势互补协同作战。

        良方见实效,抗疫有重器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能否拿出有效的通治方?这是一道难度极大的考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葛又文分析从武汉发回的患者病情资料 ,在统筹考虑《伤寒杂病论》经典名方基础上,将麻杏石甘汤、五苓散等多个方剂精心优化组合,创新运用,并亲身试药 ,反复推敲 ,在一周内确定了包含21味药的“清肺排毒汤”处方 。他说 ,这个方剂不以药为单位,而以方剂为单位去作战,方与方协同配合 ,使其在同等药量的情况下发挥更大作用,寒湿热毒排出的速度更快。

        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临床“急用 、实用、效用”为导向,紧急启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有效方剂临床筛选研究 。在多省多地不同年龄层次的214例确诊病人中,“清肺排毒汤”临床有效率达90%以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提出 ,要尽快让每一名患者都吃上中药,阻断疫情蔓延之势。他与当地专家充分讨论后,拟定出通治方——“武汉抗疫方”,适用范围是新冠肺炎轻症、普通型 、疑似患者和居家隔离的发热患者 。

        用药如用兵,抗疫如救火。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助组下发通知:武汉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确保所有患者服用中药。在武汉,“武汉抗疫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实现了社区全覆盖。

        仝小林介绍,服用中医通治方,高危人群可以预防,轻症不至于转重症,重症不至于病亡 ,从而为患者救治留出一条“缓冲带”。

        良方见实效 。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 、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 ,加快了恢复期康复。

        在新冠肺炎治疗中 ,中医药全过程全方位发挥作用。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 ,患者病亡率就相对较低。实践证明,中医药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器”。

        辨证施妙手,疗效很给力

        在汉口医院隔离病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第一次查看病人,就遭遇了尴尬 :“我们穿着防护服到病房诊疗,刚开始病人以为是西医查房,当我们说是给大家开中药时,有名男患者当场拒绝 ,说他不吃中药。”

        疗效就是生命力,疗效最有说服力。为了让患者相信中医 ,颜芳拍了一段短视频:一名老年患者吃药后感觉浑身“很舒服”,认为中药很有效 。短视频在网上“走红”后,很多患者对中医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不是单靶点发挥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介绍,以治疗新冠肺炎为例 ,中医药既能宣肺清泄、疏散上焦,又能化湿和胃 、斡旋中焦,还能活血解毒、畅通下焦。在治疗过程中,早期以祛邪为主 ,中期以清热化湿为主 ,后期以扶正为主。根据患者病情的演变辨证施治,这就是中医起效的原因。

        戴着手套切脉,透过护目镜看舌象,隔着手套扎针灸 ,传说中的“慢郎中”变成了“急先锋”。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科六病区 ,一名重症患者难以配合呼吸机,血氧饱和度仅为59%,病情危急。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邹旭用银针施治 ,患者生命体征渐趋稳定 ,血氧升至90%以上。一起参与抢救的西医医生说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真是难以相信 。”

        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一名79岁高龄的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病情平稳 。他紧紧地拉住北京中医药大学总领队叶永安的手说 :“中医救了我的命!”

        “在我们重症病区,以中医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率100%!”奋战在雷神山医院的上海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自豪地说 。针对呼吸衰竭 ,他们使用针灸等技术减少或替代呼吸机治疗,多名患者呼吸功能改善。

        精准施策 ,多管齐下治疗重症、危重症患者。黄璐琦院士团队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住院天数、核酸转阴时间平均缩短两天以上,血氧饱和度明显提升,脱离吸氧时间缩短,淋巴细胞百分数等理化指标明显改善。

        3月18日,我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化湿败毒颗粒临床研究启动会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说,化湿败毒颗粒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用于治疗新冠肺炎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中药创新药物 ,彰显了中医药在应对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大疫如大考,考出了全国中医界的责任与担当,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医药疗效。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全国中医界将不辱使命,继续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和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

        XML地图